重庆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
1前言
本细则依据《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》(GB/T 18894-2002)、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》(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)并结合本市实际制订,作为GB/T 18894-2002的补充。
2范围
本细则规定了在公务活动中产生的,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形成、积累、归档、保管、利用、统计的原则和方法。
本细则适用于重庆市各级党政机关,其他社会组织可参照执行。
3管理体制和职责
3.1各单位应根据本细则,建立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工作制度和管理网络。
3.2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形成、承办、运转、收集、登记,确保其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和安全性,并定期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;档案管理部门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、收集、积累、鉴定、归档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,规定电子文件的归档时间、范围、技术环境、相关软件、版本、检测数据等要求。
3.3为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完整、真实和有效利用,从电子文件产生时就应按照制度要求,妥善管理,以确保其不散失、不损毁、不失真。
3.4归档的电子文件,应与其他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。档案部门要确保电子文件能有效机读。
4电子文件的收集
4.1收集范围
凡是反映本单位工作活动、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及相关软件均属收集范围。按照电子文件的信息类型包括:
4.1.1文本文件:指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文字文件、表格文件等。
4.1.2图像文件:指用扫描仪、数码相机等设备获得的静态图像文件。
4.1.3图形文件:指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获得的静态图形文件。
4.1.4影像文件:指用视频设备获得并经计算机处理的文件。
4.1.5声音文件:指用音频设备获得并经计算机处理的文件。
4.1.6多媒体文件: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文件,其中包含文字、图像、图形、声音、影像等两种以上的复合信息形式。
4.1.7超媒体链结文件: 指用超媒体链结技术制作的文件。
4.1.8计算机程序:指计算机使用的商用或自主开发的系统软件、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资源、支撑软件等。
4.1.9数据文件:指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进行信息处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管理数据、参数等。
4.2电子文件收集要求
4.2.1归档电子文件应与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并存,并在内容及相关描述上保持一致。
4.2.2在“无纸化”办公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,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,随时备份,存储在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,保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。
4.2.3文本文件收集时应统一将其转换为TXT文档或XML文档。
4.2.4静态图像文件收集时应统一将其转换为TIFF、JPEG。
4.2.5影像文件收集时应统一转换为MPEG、AVI格式。
4.2.6声音文件收集时应统一转换为WAV、MP3格式。
4.2.7自主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必须收集软件的源程序及其开发、编译工具。
4.2.8归档的电子文件如果采用不符合本细则要求的格式,收集时应转换成本细则要求的格式。
4.2.9各单位应依据本细则,结合实际情况,制定本单位、本系统电子文件收集的具体范围。
5电子文件的归档
5.1归档要求
文件形成部门应随时对电子文件进行逻辑归档,每月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进行物理归档,并按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登记和交接。
5.2归档电子文件应按“件”进行管理。一般情况下把一份电子文件作为一件,密不可分的几份电子文件应作为一件来进行管理,如:正文与附件、重要法规的历次修改稿、一套计算机软件或源程序等。
5.3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随时收集符合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的电子文件,依照附录A要求进行著录并填写《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》(见GB/T 18894-2002表A.4、表A.5)。归档电子文件应逐件编目。
5.4文件形成部门应于每月初将上月形成的经过检验的电子文件和《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》保存在脱机载体上,并一式两份向档案部门移交。
5.5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真实性、有效性和完整性测试,并填写《归档电子文件移交、接收检验登记表》(见GB/T 18894-2002表A.3)。登记表一式两份,一份由档案部门保存,另一份由文件形成部门保存。
6归档电子文件的移交、接收与存储
各单位应在每年9月底前将经过检验合格后的归档电子文件移交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,集中保管。
6.1电子文件的移交、接收要求严格按GB/T 18894-2002执行。
6.2归档电子文件的存储
6.2.1一个归档年度的电子文件应拷贝至一盘或多盘载体中,几个归档年度的电子文件不应存储在一盘载体中。
6.2.2本细则推荐采用只读光盘、磁带作为归档电子文件的保存载体。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。归档后的电子文件的载体应设置成禁止写状态。
6.2.3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或装具上应贴有标签,注明全宗号、归档年度、盘号和套别(见7)。
6.2.4信息组织结构
每盘存储载体的根目录下有说明文件、著录文件、归档电子文件子目录。每盘存储载体应具有如下信息组织结构:

6.2.4.1说明文件
6.2.4.1.1文件名:README
6.2.4.1.2文件内容:有关本存储载体的各种信息。应包括全宗号、全宗名称、归档年度、盘号、制作人、检查人、制作时间。
6.2.4.1.3文件格式:说明文件为字符文件。每行的左边为标题,右边为说明内容,中间用冒号分开。字符代码应符合GB/T1988、GB2312和GB13000.1的规定。
6.2.4.2著录文件
6.2.4.2.1文件名:DESCRIPT.XML
6.2.4.2.2文件内容: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版本。
6.2.4.2.3文件格式:XML文件(具体格式见附录B)。著录文件包含项目同《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》。
6.2.4.3归档电子文件子目录
6.2.4.3.1目录名:DATA
6.2.4.3.2目录内容:以子目录的形式存放归档电子文件,一件电子文件保存在一个子目录中,子目录名为全宗号+归档年度+保管期限+件号,如00012002100001,其中第1-4位为全宗号,第5-8位为归档年度,第9位为保管期限(永久为1,长期为2,短期为3),第10?14位为件号。
7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
归档电子文件要一式三套,一套封存保管,一套供查阅使用,一套异地保存。套别用符号表示分别为:A、B、C。
附录A
电子文件著录项目
下列著录项目标注“*”者为必著项,其它为选著项。
A1文件信息
A1.1发文登记号:发文单位已发文件登记的顺序号。
A1.2收文登记号:收文单位收到文件登记的顺序号。
A1.3拟稿人:拟稿人员姓名。
A1.4拟稿时间
A1.5部门责任人:拟稿人员所在部门责任人姓名。
A1.6部门责任人审核时间
A1.7核稿人:核稿人员姓名。
A1.8核稿时间
A1.9签发人:文件签发人员姓名。
*A1.10签发时间
A1.11打字者:打字员姓名。
A1.12打字时间
A1.13校对者:文件校对人员姓名。
A1.14校对时间
A1.15主送单位:文件主送单位名称,几个单位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A1.16抄送单位:文件抄送单位名称,几个单位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A1.17发送时间:文件的发出时间。
A1.18缓急程度
A1.19密级:指文件的保密等级。按GB/T7156?1987第四章文献保管等级代码表划分为六个等级,名称与代码如下:
名称 |
数字代码 |
汉语拼音代码 |
汉字代码 |
公开级 |
0 |
GK |
公开 |
国内级 |
1 |
GN |
国内 |
内部级 |
2 |
NB |
内部 |
秘密级 |
3 |
MM |
秘密 |
机密级 |
4 |
JM |
机密 |
绝密级 |
5 |
UM |
绝密 |
A1.20收文者:接收文件的人员姓名。
A1.21收文单位:接收文件的单位名称。
A1.22收文时间:接收文件的时间。
A1.23批阅人
A1.24批阅意见
A1.25批示人
A1.26批示意见
A1.27承办部门:文件办理部门。
A1.28办理结果:文件的办理结果。
A1.29办结时间:文件办理完毕的时间。
A2档案信息
A2.1归档人:指对该份文件进行归档操作的人员姓名。
A2.2归档单位:指对该份文件进行归档操作的单位名称。
A2.3归档时间
*A2.4全宗号:指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,全宗号用四位数表示,不足四位的前面用“0”补足。
*A2.5归档年度:指文件的形成年度,以四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元纪年,如“2002”。
*A2.6保管期限:指文件的保存时间,一般分为永久、长期、短期三种。
*A2.7件号:指对应纸质或其他载体档案文件在同一年度、同一保管期限中的顺序号,件号用五位数表示,不足五位的前面用“0”补足。
A2.8主题词:按照DA/T19?1999、《中国档案主题词表》及本专业、本单位的规范化词表进行标引。
A2.9分类号:根据《中国档案分类法》和GB/T15418?1994的有关规定著录。
A2.10鉴定者:对该份文件实行价值鉴定的人员姓名。
A2.11鉴定时间
A2.12销毁者:对该份文件实行销毁的人员姓名。
A2.13销毁审批者:对该份文件销毁审批的人员姓名。
A2.14销毁时间
A2.15开放标识:指该份文件是否可以开放,开放标识项依据实际情况著录为开放或控制。
*A2.16题名:指文件的标题。
*A2.17责任者:制发文件的组织或个人,即文件的发文机关或署名者。
*A2.18文件编号:文件的发文字号。
A2.19附件:指正文后的附加材料的题名。
*A2.20稿本:指文件的文稿和文本。稿本项依据实际情况著录,代码表如下:
稿本 |
代码 |
草稿性电子文件 |
M |
非正式电子文件 |
U |
正式电子文件 |
F |
A2.21版本:指对文件修改、更改后的不同状态的描述,如第一版、第二版等。
A2.22版本说明:对不同版本的说明性文字,如修改原因、与上一版本的差异等。
A3电子文件信息
A3.1硬件环境(名称、型号):指形成该份电子文件的硬件环境的描述,包括计算机型号、CPU型号、内存数量等,各个项目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A3.2网络环境(名称、版本):指形成该份电子文件的网络环境的描述,包括网络类型、协议、版本号等,各个项目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A3.3操作系统(名称、版本):指形成该份电子文件的操作系统的描述,包括操作系统名称、版本号等,各个项目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A3.4应用软件(名称、版本):指形成和浏览该份电子文件的的应用软件的描述,包括软件名称、版本号等,各个项目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*A3.5文件类型:用英文字母代表电子文件的类型,文件类型分为八种,代码表如下:
名 称 |
代码 |
名 称 |
代码 |
文本文件 |
T |
声音文件 |
A |
图像文件 |
I |
超媒体链结文件 |
O |
图形文件 |
G |
计算机程序 |
P |
影像文件 |
V |
数据文件 |
D |
*A3.6文件名:文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名称,多个文件综合为一件的文件名之间用“&”分隔,如“abcd.doc&efgh.tif”。
A3.7文件长度:指电子文件的字节数。
A3.8存储位置:指电子文件的存储路径名。
A3.9创建人:指建立该电子文件的人员姓名。
A3.10创建时间
A3.11修改人:指修改该电子文件的人员姓名,几个姓名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A3.12修改时间
A3.13访问人:指访问该电子文件的人员姓名,几个姓名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
A3.14访问时间
*A3.15载体类型:指电子文件的存储载体。存储载体选择只读光盘和磁带。
A3.16盘号:指归档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编号。存储载体一盘编一个号,编号每年从“00001”开始。盘号用五位数表示,不足五位的前面用“0”补足。
附录B
著录文件(DESCRIPT.XML)格式
著录文件存放本张光盘保存的电子文件的著录信息,包括全宗号、归档年度、保管期限、件号、题名、责任者、文件编号、稿本、文件类型、文件名、载体类型、签发时间等项目。著录文件为字符文件,信息格式如下:
<文件列表>
<文件>
<全宗号>0001
<归档年度> 2004
<保管期限>永久
<件号>00001
<文件编号>渝档发[2004]0001
<责任者>重庆市档案局
<题名>关于干部任免的通知
<稿本>F
<文件类型>T
<文件名> A.DOC&B.DOC
<载体类型>光盘
<签发时间>20040102
<文件>
………